“八公草木皆为仇”的出处是哪里
文章观点提取:
文章通过对明代诗人李东阳的《氐带箭》一诗的分析,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独到见解。诗中,“八公草木皆为仇”不仅反映了战争带来的极端对立,也暗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。
深层探讨:
这种观点的延伸可以引发对战争、历史与人性的深入思考。例如,我们可以思考历史事件如何影响个人情感,以及人们在极端情况下可能表现出的人性光辉或是极端的冷漠。此外,这种对历史的反思也提醒我们,对历史的解读往往受限于个人的视角和价值观,因此对历史的理解应当保持开放和多元。
相关问题:
1. 如何平衡历史真相的客观性和个人情感的客观性?
2. 在现代社会,我们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,避免重蹈覆辙?
3. 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角色和责任应该如何定位?
4. 在处理历史争议时,如何保持客观和公正?
“八公草木皆为仇”出自明代李东阳的《氐带箭》。
“八公草木皆为仇”全诗
《氐带箭》
明代 李东阳
秦鞭断江江逆流,八公草木皆为仇。
山头鹤唳争回首,城南老氐带箭走。
雄兵百万如倒山,三十年来一翻手。
君不见扪虱翁,遗言莫遣西师东。
妇人孺子徒为忠,燕山饥鹰思弄风,归来但哭阳平公。
作者简介(李东阳)
李东阳(1447年-1516年),字宾之,号西涯,谥文正,明朝中叶重臣,文学家,书法家,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。湖广长沙府茶陵州(今湖南茶陵)人,寄籍京师(今北京市)。天顺八年进士,授编修,累迁侍讲学士,充东宫讲官,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,直内阁,预机务。立朝五十年,柄国十八载,清节不渝。文章典雅流丽,工篆隶书。有《怀麓堂集》、《怀麓堂诗话》、《燕对录》。
【注释】:
呼伯仁,百口累。卿卿不闻伯仁出(叶),醉叱群奴杀诸
贼。卿负我,我负公,军中应对声如钟。三言不答二贤死
,义未灭亲先杀士。君不见王彬哭友不拜兄,幽冥未必无
知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