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文章列表 > “予今问道三千里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予今问道三千里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予今问道三千里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予今问道三千里”出自宋代刘黻的《呈径畈徐左司》。

“予今问道三千里”全诗

《呈径畈徐左司》

宋代 刘黻

五载相违一日过,巷无车迹有樵歌。

因嗟世上深危证,合住山中养太和

蔓草不知春事去,梅花曾识岁寒多。

予今问道三千里,白发双亲可奈何。

《呈径畈徐左司》刘黻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呈径畈徐左司》是宋代刘黻的一首诗词。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,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和自身处境的思考。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:

呈径畈徐左司,

向畈时年五载相违一日过,

巷无车迹有樵歌。

因嗟世上深危证,

合住山中养太和。

蔓草不知春事去,

梅花曾识岁寒多。

予今问道三千里,

白发双亲可奈何。

中文译文:

送行至徐左司的小径田地,

离别时已有五年,

只是一天过去,

小巷静悄悄,只有樵夫的歌声。

我感慨世间的深刻危害,

决定隐居在山中修养太和之道。

野草不知道春天已经离去,

梅花却深知岁寒多凄凉。

我如今追问道路上的三千里,

白发尽管双亲可怎么办呢?

诗意和赏析:

这首诗以离别的场景为开端,描述了作者与徐左司分别五年后再度相见的情景。诗中描绘了小巷无人车马,只有樵夫的歌声回荡,呈现出一片宁静的景象。接着,作者以此景勾起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,认识到世界上的危机和危险。为了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,作者决定隐居于山中修养身心。

在诗的后半部分,作者以野草和梅花作为意象,表达了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变迁。野草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,暗示着无知和无觉的境况。而梅花则曾经历过严寒,深知岁月的艰辛和严峻。这种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,与作者对世事的思考相呼应。

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的追问。作者深感时光飞逝,白发愈发增多,而双亲却无法改变衰老的命运,展现出对时光的无奈和对亲情的牵挂。

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,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世事变迁和自身境况的思考。诗中表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索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,展现了作者对安宁与和谐的向往,以及对亲情的珍视。